第14章 公映两个月后,噩耗从日本传来
电通公司摄影棚内,昏黄的灯光洒在破旧的木地板上,映出十几名演员的身影。演员们穿着破旧的戏服,等待一场即将到来的战斗。
许幸之的声音在空旷的摄影棚内回荡:“大家辛苦了!白天摄影棚外总有一些不三不四的人转悠,为了安全起见,我们只能在夜深人静之际把大家召集起来,拍摄一些敏感的镜头。今天晚上,我们要拍摄演唱《义勇军进行曲》的镜头。”
演员们神情肃穆。摄影师早已将设备架好,只等一声令下便开始拍摄。
许幸之的手往下一压,高声喊道:“注意,开始!”
演员们随即小声地合唱起《义勇军进行曲》。然而,一遍过后,许幸之听了直摇头,神情严肃地说道:“不行!唱得不整齐,节奏和音准都有问题。”
负责录音的欧阳慧敏走上前,轻声提议道:“大家对《义勇军进行曲》还不太熟悉,没有唱熟。我看不如每人发一张歌谱,让他们拿回去自己练习。等大家唱熟后,再来这里集合正式拍摄。”
许幸之点了点头,表示赞同:“这样也好!不过大家要注意,《义勇军进行曲》是一首词曲激昂的战斗歌曲,过早流传出去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,你们一定要妥善收藏歌谱,不得外传,更不能遗失。”
演员们接过歌谱,小心翼翼地收好。
到了第二天,也是夜深人静的时刻,电通公司摄影棚内,演员们再次站成一排。这一次,他们的脸上多了几分自信。
许幸之站在一旁,仔细观察着每一个细节,仿佛在确认他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了。随着他挥手示意,棚里的灯光瞬间亮起,摄影机也开始转动起来。
欧阳慧敏迅速将唱针搭在一台留声机的唱片上。随着唱盘一圈一圈地旋转,雄壮的乐曲、激昂的《义勇军进行曲》响起,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气氛。演员们一边随着唱机里的歌声哼唱,一边做着剧情规定的动作。
在辛白华、阿凤“同胞们,起来”的声声召唤下,逃难的群众不再畏缩躲避,他们拔出刀、操起农具、拿起枪、点燃火把。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挺身御敌。战鼓敲响了,军号吹响了,整个摄影棚内充满了紧张而激昂的战斗氛围。
“起来!不愿做奴隶的人们!”——进行曲恰似军歌,激昂的歌声使表演者激情倍增。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带着无尽的力量,直击人心,让人热血沸腾。
许幸之心中既激动又紧张。他生怕这激昂的歌声会惊动周边,引起不必要的麻烦,再三关照大家:“压低嗓音!压低嗓音!”演员们虽然激情澎湃,但还是努力控制着自己的声音,尽量做到既充满力量又不引人注意。
合唱队一遍又一遍地齐唱,终于,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镜头平安拍完。演员们如释重负,长嘘一口气。许幸之也终于松开了紧皱的眉头。
金城大戏院的门前,巨大的电影海报高高悬挂,醒目的文字“再掷一颗强烈的爆弹!再唱一次胜利的凯歌!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吸引着路过的行人驻足观望。海报上,辛白华和阿凤的形象栩栩如生,仿佛在向每一个观众发出无声的召唤。
戏院门前,人群熙熙攘攘,观众们纷纷涌向售票窗口,急切地想要先睹为快。售票窗口前,排起了长长的队伍。有些人手中握着报纸,上面刊登着《风云儿女》的影评和预告;有些人则兴奋地讨论。
“听说这部电影的主题曲特别震撼!”一位年轻人兴奋地对身旁的朋友说道。
“是啊,这首歌已经在电台里播了好几次,每次听都让人热血沸腾!”朋友点头附和。
队伍缓缓向前移动,终于轮到了他们。售票员递出两张电影票,年轻人接过票,小心翼翼地收好,仿佛那是一张通往希望的通行证。
走进戏院,灯光渐渐暗了下来,观众们陆续入座,低声交谈的声音也逐渐消失。大银幕上,银质光影巧妙地交织出具有现代感的几何图式。紧接着,激昂的旋律“筑成我们新的长城”骤然响起。
银幕上,辛白华的形象渐渐清晰。随着剧情的推进,观众们被深深吸引,仿佛置身其中,与辛白华一同经历着抗争与奋斗。
“起来!不愿做奴隶的人们!把我们的血肉,筑成我们新的长城!”歌声在戏院内回荡。银幕上,华北抗日前线的镜头一一呈现,战火纷飞,抗日义勇军的战士们奋勇杀敌,誓死保卫家园。
每当这些镜头出现时,主题曲《义勇军进行曲》都会适时响起,那激昂的节奏和充满力量的歌词,让观众们印象深刻。
电影的最后,演职人员表缓缓呈现。戏院内的灯光渐渐亮起,观众们却久久没有起身,仿佛还沉浸在电影的氛围中。
“太震撼了!”一位观众低声感叹。
“是啊!”身旁的朋友点头附和,眼中满是感慨。
就在《风云儿女》公映之时,日军已攻下热河,古老的长城被侵略者无情地踩在脚下,他们的兵锋直指华北,国家和民族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。电影结尾那原本让人感到大快人心的古北口抗战场景,如今已成为过去。但电影中所宣扬的“新的长城”,却依然具有警醒和振奋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。
作为电影的创作者之一,田汉却无法亲临现场观看《风云儿女》的公映。此时的他,正身陷南京的牢狱之中。
《风云儿女》首映两个月后,一个噩耗从日本传来——聂耳在日本藤泽县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。聂耳此前为躲避国民党当局的政治迫害,从上海远渡重洋来到日本,本希望能在异国他乡继续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,却没想到意外地客死他乡。他的离世,让人不禁心生疑窦。毕竟,他的“溺死”属于非正常死亡,到底是被人谋杀,还是自己不慎所致,实难定论。
这一年,上海文艺界仿佛被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,悲事连连。阮玲玉选择了自杀,郑正秋也不幸逝世,追悼会一场接着一场,让人感慨万千。
